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鏡像神經元康復訓練系統治療顱腦損傷后青年抑郁患者的療效
情感障礙如抑郁是顱腦損傷后常見并發癥之一,PAOLUCCI等長期追蹤觀察發現顱腦損傷后抑郁的發生率約36%,而青年患者抑郁的發生率更是高達80%。抑郁情緒不僅使患者出現不良的心境體驗及軀體功能障礙,還影響神經功能康復,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增加自殺及死亡風險。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通過1~2.5mA強度的直流電作用于相關腦功能區域而改善相應神經功能障礙。
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的左側前額葉皮層背外側區(DLPFC)功能異常減弱,而右側DLPFC功能異常增強,左側DLPFC陽極tDCS可緩解患者心境持續低落狀態、負面及悲觀情緒。鏡像神經元康復訓練系統(MNST-V1.0)作為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康復實踐的一種方法,以大腦中鏡像神經元網絡的激活為理論依據,通過動作觀察而在治療者大腦中映射出別人的意圖、情緒、社會認知及共情等。
資料與方法
入選標準:①頭顱影像學(CT、MRI)檢查患者雙側前額葉腦區保留,且顱腦損傷為其唯一致病原因;②年齡18~45歲;③無意識障礙及失語;④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8分;抑郁自評量表(SDS)>53分;貝克抑郁量表(BDI)>17分];⑤未在臨床試驗之前接受過鏡像神經元及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
排除標準:①顱內有金屬植入、腦刺激裝置及帶有心臟起搏器者;②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精神功能異常及未得到良好控制的癲癇患者;③眼部傳染性疾病、視聽障礙而無法配合治療者;④頭顱刺激區域痛覺過敏、炎性反應或皮膚損傷;⑤患者或家屬未簽署知情同意書,不接受治療。
研究對象:選取2019-02—2020-03于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神經康復科住院的腦損傷后青年抑郁患者51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6例)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接受tDCS聯合MNST-V1.0治療,對照組(5例)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接受tDCS治療。試驗嚴格遵守赫爾辛基宣言的人體醫學研究理論準則和中國有關臨床試驗的法規,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32±14)歲,病程(35±18d;偏癱側別:左19例,右7例。對照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33±16)歲,病程(35±22)d;偏癱側別:左21例,右4例。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2組患者均接受以抗抑郁藥物及心理疏導為主的常規治療,根據患者抑郁嚴重程度,給予5-HT再攝取抑制劑帕羅西汀10~0mg口服,每晚1次,以抗抑郁治療。心理治療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一對一心理疏導1次,30min/次。在常規藥物及心理疏導治療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tDCS聯合MNST-V1.0治療,對照組患者加用tDCS治療。2組患者均治療4周,20min/次,1次/d,6d/周。
tDCS治療:采用經顱直流電刺激儀,陽極置于左側DLPFC區(頂中央Cz點前8cm,左旁6cm),陰極放置于右側DLPFC區。使用5cm×7cm浸泡飽和生理鹽水的棉布墊電極片,刺激強度2.5mA,刺激電流密度為0.071mA/cm2,20min/次,1次/d,6d/周,治療4周。
MNST-V1.0治療:采用蘇州明思特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所產佩戴式雙路音視頻資料反饋訓練系統,播放由示范者演示的標準手指、腕、肘及肩等關節主動運動ADL動作音視頻,告知患者仔細觀看的同時用患側上肢盡最大努力模仿練習。由同一示范者播報30組日常動作,如物品使用、手指抓握、日常生活等運動名詞并做動作視頻演示,每一動作視頻共20s,20min/次,1次/d,6d/周,治療4周。
治療前2組患者HAMD、SDS、BDI、M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HAMD、SDS、BDI及MBI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見表1、表2。
討論
本研究顯示經顱直流電聯合鏡像神經元康復訓練系統對腦損傷后青年抑郁患者療效顯著,并發癥少且安全性高。
針對腦損傷后青年抑郁患者,在行左側DLPFC陽極tDCS的同時聯合MNST-V1.0治療,能更有效改善左側前額葉背外側區功能,使患者的抑郁情緒得到更佳的治療。
- 上一篇:江西省廣播電視臺來我司進行企業采訪報道 2020/9/23
- 下一篇:焦慮專題:我該如何走出焦慮的人生? 20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