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直流電刺激纖維肌痛患者雙額、枕神經對疼痛和疲勞的不同影響
摘要
纖維肌痛是一種以廣泛的肌肉骨骼疼痛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疲勞等其他癥狀。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適度改善提出了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如對枕神經(更具體地說,是C2區)或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的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作為潛在的治療方法。
目的:探索以C2區和DLPFC為目標的重復tDCS(8個療程)在減輕纖維肌痛癥狀,更具體地說,疼痛和疲勞方面的有效性。
方法:42例纖維肌痛患者分別接受C2-tDCS、DLPFC-tDCS或sham手術(15例C2-tDCS-11DLPFC-tDCS-16sham)。各組共八次治療,每周2次,共4周。
結果:反復使用C2-tDCS可顯著改善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但不能改善疲勞,而反復使用DLPFC-tDCS可顯著改善疼痛和疲勞。
本研究顯示,針對DLPFC的8個療程的tDCS對纖維肌痛患者的緩解效果比針對C2區域的更普遍,提示用8個療程的tDCS刺激不同的靶點可以對纖維肌痛的不同癥狀維度產生益處。
介紹
纖維肌痛是一種以廣泛的肌肉骨骼疼痛為特征的疾病經常伴有其他癥狀,包括疲勞、頭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和情緒障礙(如抑郁、焦慮等)由于其生理和心理損傷。根據使用的診斷標準,纖維肌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2-5.4%,據報道,疲勞是70%纖維肌痛患者的衰弱癥狀。纖維肌痛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理學方法(如抗抑郁藥、抗癲癇藥物等)和非藥理學方法(如運動療法、按摩療法等)。然而,最近的Mate分析表明,纖維肌痛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而非藥物治療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因此有人提出,可以采用綜合療法或全新的方法來改善治療結果。
tDCS是一種非侵入性技術,通過向頭皮施加低強度直流電來改變潛在的神經活動。由于纖維肌痛被認為是一種與功能性腦改變相關的疾病,tDCS可能是一種治療纖維肌痛癥狀的潛在方法。
對纖維肌痛患者的tDCS研究表明,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和初級運動皮層(M1)都是tDCS治療的潛在靶點。盡管陽性結果有利于tDCS靶向M1而不是tDCS靶向DLPFC(連續5天20分鐘的2mA tDCS療程),將治療時間增加到10次以DLPFC為目標的tDCS會議確實能改善疼痛評分??偟膩碚f,在大多數纖維肌痛患者的tDCS研究中,疼痛緩解與生活質量的改善相關?;谙惹暗恼{查結果額葉似乎在疲勞和疼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假設使用tDCS針對前額葉皮層,生活質量改善后DLPF-CtDCS在纖維肌痛患者中可能減少纖維肌痛患者疼痛的癥狀。
此外,先前的植入物研究也表明,刺激枕大神經區域對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和疲勞癥狀是有益的。最近一項針對相同區域的tDCS研究進一步顯示疼痛癥狀得到改善。枕神經野刺激的確切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使用fMRI和PET技術的研究顯示,刺激后涉及痛覺的幾個重要腦區的大腦活動受到調節。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的目的是探索針對背側前額葉皮層和枕神經的重復tDCS(8個療程)在減輕纖維肌痛癥狀,特別是疼痛和疲勞方面的有效性。我們進一步研究在八個療程中刺激不同的目標是否會對纖維肌痛的不同癥狀維度產生益處。我們假設反復使用以DLPFC或C2為靶點的tDCS可以改善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和疲勞。
材料和方法
參與者
纖維肌痛患者由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醫用物理醫學與康復科根據ACR-90標準選擇。選取42例纖維肌痛患者(女性36例,男性6例),平均年齡46.95歲。參見表1中對樣本特征的描述。
實驗設計
本研究為前瞻性、單盲、安慰劑對照、隨機、平行組研究?;颊呤敲しê碗S機分配的三組,即假tDCS,雙額tDCS或枕部tDCS。雙額tDCS組和枕部tDCS組均給予8次治療(每周2次,共4周),假手術tDCS組給予假手術4周。研究設計見圖1。
經顱直流電刺激
15例患者接受枕部tDCS,電極放置在左右C2神經上(即左陽極、右陰極)。11例患者接受雙額刺激,陽極電極置于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陰極電極置于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刺激部位由國際10/20腦電圖系統分別對應F3和F4確定。直流電最初在5秒內以坡道方式增加,直到達到1.5mA。TDCS刺激持續20分鐘,然后斜度下降5秒。16例患者接受假tDCS,其中電極的放置與真正的tDCS相同(8例接受C2,8例接受額部tDCS)。假手術中的直流電首先是在一個過渡階段被打開的,第一個5秒時電流達到1.5mA,第二個5秒時電流下降到0mA。
結果
討論
這項研究表明,與針對C2(僅減輕疼痛)的8次tDCS相比,針對DLPFC的8次tDCS更能減輕纖維肌痛患者的全身疼痛(減輕疼痛和疲勞)。這表明,對不同的目標使用相同的刺激時間將對纖維肌痛的不同癥狀維度產生好處8個療程的新治療方案沒有副作用。
相關研究的結果有助于解釋本研究中DLPFC-tDCS改善纖維肌痛患者疼痛和疲勞的原因。
對于疲勞,可以在多發性硬化(MS)研究中找到支持其中疲勞與額葉皮質的變化功能有關。Saiote和他的同事在對MS患者進行了5次針對DLPFC的1mAtDCS治療后,并沒有發現對疲勞有顯著的影響,但認為沒有影響可能是由于所選擇的刺激參數。本研究發現,以DLPFC為靶點的1.5mAtDCS共8個療程可調節疲勞。對于C2靶點,枕神經刺激作為治療纖維肌痛患者的一種主要研究方法是在C2區域植入皮下電極。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不同的是,我們使用tDCS來無創靶向C2,有創方法已經被證明可以治療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和疲勞。非侵入性技術的試點研究調查C2tDCS(3d)作為入侵預測測量枕神經刺激進一步發現減少疼痛知覺與虛假的組相比,表明C2-tDCS可能成為另一種非侵入性的疼痛治療纖維肌痛。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重復使用針對DLPFC的tDCS對纖維肌痛患者的緩解效果比針對C2的tDCS更普遍,提示刺激不同的靶點對纖維肌痛的不同癥狀維度有不同的益處。該方案可作為臨床常規方案,效果良好。
- 上一篇:經顱直流電療法在腦癱兒童康復中的應用現狀 2021/3/16
- 下一篇:【展會邀請】華恒京興期待與您相約 2021/3/11